12月27日,国产新药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BGB-A317)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患者。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类累及淋巴结及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1],约占霍奇金淋巴瘤的95%,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多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肝脾、骨髓等。一线放化疗已极大地改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但仍有10%~30%的患者会复发或难治,这部分患者预后差,传统的挽救方案疗效有限,临床仍存在未满足的治疗需求,PD-1抗体的出现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18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的新药上市申请,同年11月,此项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
在今年9月,血液肿瘤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Leukemia杂志上发表了替雷利珠单抗治疗r/r cHL的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BGB-A317-203研究)的结果[2]。替雷利珠单抗在治疗r/r cHL中的疗效显著,客观缓解率(ORR)达到87.1%,其中完全缓解率(CR)高达62.9%,缓解深度显著优于同类药物,我们来看具体的研究数据。
这项针对中国r/r cHL患者的试验,共有70名患者参加了研究,中位随访9.8个月后,有61(87.1%)例患者达到了客观缓解,其中44例(62.9%)达到了完全缓解(CR)。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5%,中位PFS尚未达到。
对比目前已经上市的其他PD-1抗体,单药治疗r/r cHL的完全缓解率仅在30%左右,意味着大部分患者仅能达到部分缓解。而完全缓解的患者比起部分缓解的患者有望获得更久的缓解持续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也预示着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r/r cHL即能达到62.9%的完全缓解率,意味着该药物能够帮助更多患者达到深度缓解,并有望为他们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亚组分析显示,即使是疾病负荷较重、更加高危难治的r/r cHL患者(如:有巨大肿块的患者、进入后线治疗的患者、ASCT后复发的患者等)也都能从替雷利珠单抗的治疗中获益。
在安全性方面,替雷利珠单抗在治疗r/r cHL的总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AEs)多为1级或2级,没有患者因为不良事件死亡。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发生率为38.6%,较常见的irAE为甲状腺功能异常。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有何独特魅力,与众不同?
首先,替雷利珠单抗具有区别于传统PD-1抗体的独特结合表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替雷利珠单抗可避免与FcγR结合,从而消除了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避免了因T细胞数量减少而影响抗肿瘤疗效,这使得替雷利珠单抗的抗肿瘤活性更高。
其次,相比较于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对PD-1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分别提高约50倍及40倍),并且从PD-1上解离的速率放缓了约50倍和100倍,疗效更为持久。
除了上述已获批的适应症之外,替雷利珠单抗正作为单药疗法及联合疗法开发针对一系列实体瘤和血液肿瘤治疗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尿路上皮癌等。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类化疗方案(BGB-A317-206研究)一线治疗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试验中,纳入的患者全部为中国人群,旨在研究单抗联合化疗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3]。
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与铂类双药化疗四个周期,然后使用培美曲塞进行维持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使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与铂类的双药化疗(作为A队列)和吉西他滨与铂类的双药化疗(作为B队列);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采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依托泊苷与铂类的双药化疗。
2019年CSCO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总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1%,在67%的患者(n=36)中观察到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上述四组的ORR分别为44%、80%、67%、77%[4]。
从2017年7月起入组,截至2019年2月25日,共纳入54例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9.6个月,14例(25.9%)患者目前仍在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研究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患者整体耐受性良好,相关的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占9.3%,导致治疗终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19CSCO年会上公布了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1/2期临床试验结果(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60872),包含了剂量验证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1期组成部分以及在特定疾病分组中适应症拓展的2期组成部分,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UC)、肾细胞癌(RCC)、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胃癌(GC)、肝细胞癌(HCC)以及高微卫星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SI-H/dMMR)实体瘤[4]。
截至2018年12月1日,入组所有适应症组的300位患者均接受了每次剂量为200毫克,每三周一次给药的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总体耐受,大多数不良反应事件(irAEs)为一级或二级,最常见的三级及以上的irAE为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4%)以及AST/ALT(3%)。
替雷利珠单抗在国内的上市之路已经开启,多癌种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作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肺癌Ⅱ期临床研究的牵头人,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表示,近几年我国在新药开发上已经不走原来的老路了,更注重创新,这也是中国肿瘤的希望所在。要真正做到从源头上的创新,而不是改造原来的药物。应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平台进行开发,或者针对中国肿瘤患者的遗传特性进行研发。不同肿瘤患者人群在分子层面可能有很多不同,应根据中国肺癌以及其他肿瘤的分子特征设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会走得更快。目前,国内的新药研发,无论从理念上还是能力上都处于最好的时期,相信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